中暑(傷暑)
- 掛號科室:
- 發(fā)病部位:全身,血液血管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多發(fā)人群:無特殊發(fā)病群體,
- 典型癥狀:皮膚干燥 出汗減少 疲乏 熱衰竭 耐熱力降低
一、癥狀
根據(jù)發(fā)病過程及輕重,將中暑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和重度中暑。
1、先兆中暑的癥狀為:
大量出汗、口渴、明顯疲色、四肢無力、頭昏眼花、胸悶、 惡心、注意力不集中、四肢發(fā)麻等,體溫正常或略高,一般不高于37.5℃。
2、輕度中暑
有面色潮紅、胸悶、皮膚干熱等,或早期呼吸循環(huán)衰竭癥狀,如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大量出汗、皮膚濕冷、 體溫升高到38℃以上、血壓下降、脈搏加快等。
3、重度中暑
除上述癥狀外,如果還出現(xiàn)昏倒或痙攣,或皮膚干燥無汗,體溫在40℃以上,說明中暑嚴重,應緊急處置,昏迷者針刺人中、十宣穴。在急救的同時,及時送醫(yī)院治療。
二、診斷
根據(jù)國際衛(wèi)生組織的分類法,中署有9種類型:熱射病、日射病、熱虛脫、熱痙攣、水中毒、因人體失水所致的熱衰竭、全身脫水、對熱氣候無力反應(暫時性的熱疲勞)、足和小腿的熱浮腫。
熱射病的典型臨床表現(xiàn)為高熱(41℃以上)、無汗和意識障礙。
熱痙攣常發(fā)生在高溫環(huán)境中強體力勞動后?;颊叱O扔写罅砍龊梗缓笏闹∪?、腹壁肌肉,甚至胃腸道平滑肌發(fā)生陣發(fā)性痙攣和疼痛。
熱衰竭常發(fā)生在患者對熱不適應,體內(nèi)常無過量熱蓄積。
日射?。菏侵敢蜿柟庵苯诱丈鋵θ梭w的強烈或持久影響而引起的熱射病。日射病的臨床癥狀和發(fā)病機理與熱射病類似。
它們的差別只在病因?qū)W方面:日射病時引起體內(nèi)超過生理界限(600-1000千焦耳/小時)的熱蓄積的主要因素是,陽光的紅外線照射,以及高山沙漠地帶的地面土壤散熱,共次是周圍空氣的對流熱量。
熱射病、熱痙攣和熱衰竭的主要發(fā)病機制和臨床表現(xiàn)雖有所不一,但在臨床上可有二種或三種同時并存,不能截然區(qū)別。
1、熱虛脫:
是經(jīng)常伴隨熱射病的一種綜合征,并把它單獨分類為一種疾病類型。在輕癥患者突然出現(xiàn)全身虛弱、頭暈、嘔吐、耳 鳴、兩眼發(fā)黑,有可能意識喪失。熱虛脫的很典型的癥狀,是大量出汗,表皮蒼白,脈搏微弱,有動脈血壓降低。
2、水中毒:
在細胞外失水時又發(fā)生細胞內(nèi)水分過多的情況下出現(xiàn)。在炎熱的氣候條件下,發(fā)生水中毒者是因為隨著出汗丟失很多鹽,接著缺鹽,再加上由于過度飲水造成水負荷過多所致?;颊叩娜砬闆r,相對地還過得去。體溫正?;蛘呗杂猩?,動脈血壓無變化。患者厭惡飲料和水飲用未加鹽的水引起惡心、嘔吐。本病特征是肌肉痙攣。神經(jīng)精神性障礙有多種多樣:抑郁、意識錯亂或極端興奮、頭痛。
3、全身脫水:
其特征是全身狀態(tài)嚴重,體力衰弱。常出現(xiàn)澹妄、幻覺、低血壓,轉(zhuǎn)人虛脫。舌下垂,疼痛。其他臨床癥狀,隨著細胞內(nèi)或細胞外失水誰占優(yōu)勢而有所不同。
對熱氣候的作用無力反應或暫時性熱癱勞:長時間停留在炎熱氣候中發(fā)生。除炎熱條件外,還有其他某些因素影響共發(fā)生:工作單調(diào),飲食平淡,消息閉塞,缺乏生活設施等等。對于炎熱的神經(jīng)反應表現(xiàn)為工作遲鈍、易激動、容易疲乏、恐俱、抑郁。未見體溫調(diào)節(jié)和水一鹽代謝發(fā)生障礙。
4、小腿和足熱浮腫:
在炎熱氣候條件下水鹽代謝有巾等程度、但長期障礙時發(fā)生。本癥的發(fā)病機理是由于炎熱的影響發(fā)生繼發(fā)性高醛固酮增多癥。水電解質(zhì)平衡發(fā)生障礙并且由于鈉滋留發(fā)生血鈣過少性鹼中毒。在炎熱氣候中停留到第 3天時,可在足、踩和小腿部出現(xiàn)輕度浮腫。
一、發(fā)病原因
中暑是由于在高溫高濕環(huán)境下,人體內(nèi)產(chǎn)熱和吸收熱量超過散熱,人體溫調(diào)節(jié)功能紊亂而引起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障礙為主要表現(xiàn)的急性疾病。
患者對高溫環(huán)境適應能力減退,體內(nèi)產(chǎn)熱和吸收熱量超過散熱量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1、氣候和環(huán)境的原因:
夏天的7、 8、 9 月,我地區(qū)的氣溫是全年氣溫最高的時期, 日平均氣溫達到32℃以上,濕度大于60%。
2、自身原因:
平時運動量小,尤其在室外活動少,對疾病的抵抗力和熱耐受力較差。 特別對于新生來說是一個新的環(huán)境,飲食和睡眠都不十分好。 針對中暑的原因,中暑的預防是關鍵。
3、其他:
有時氣溫雖未達到高溫,但由于濕度較高和通風不良,亦可發(fā)生中暑。老年、體弱、疲勞、肥胖、飲酒、饑餓、失水、失鹽、穿著緊身、不透風的衣褲以及發(fā)熱、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心血管病、廣泛皮膚損害、先天性汗腺缺乏癥和應用阿托品或其他抗膽堿能神經(jīng)藥物而影響汗腺分泌等常為中暑的發(fā)病因素。如果機體產(chǎn)熱大于散熱或散熱受阻,則體內(nèi)就有過量的熱蓄積,引起器官功能和組織的損害致中暑。
二、發(fā)病機制
熱射病的發(fā)病機制是由于人體受外界環(huán)境中熱原的作用和體內(nèi)熱量不能通過正常的生理性散熱以達到熱平衡,致使體內(nèi)熱蓄積,引起體溫升高。
熱痙攣的發(fā)生機制是高溫環(huán)境中,人的散熱方式主要依賴出汗。一般認為一個工作日的最高生理限度的出汗量為6L,但在高溫中勞動者的出汗量可在10L以上。汗中含氯化鈉約0。3%~0、5%。因此大量出汗使水和鹽過多丟失,肌肉痙攣,并引起疼痛。
熱衰竭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是由于人體對熱環(huán)境不適應引起周圍血管擴張、循環(huán)血量不足、發(fā)生虛脫;熱衰竭亦可伴有過多的出汗、失水和失鹽。
一、中暑預防
1、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門記得要備好防曬用具,最好不要在10點至16點時在烈日下行走,因為這個時間段的陽光最強烈,發(fā)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時的10倍!如果此時必須外出,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有條件的最好涂抹防曬霜;準備充足的水和飲料。此外,在炎熱的夏季,防暑降溫藥品,如十滴水、龍虎人丹、風油精等一定要備在身邊,以防應急之用。外出時的衣服盡量選用棉、麻、絲類的織物,應少穿化纖品類服裝,以免大量出汗時不能及時散熱,引起中暑。
老年人、孕婦、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溫季節(jié)要盡可能地減少外出活動。
2、別等口渴了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為口渴已表示身體已經(jīng)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據(jù)氣溫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較多時可適當補充一些鹽水,彌補人體因出汗而失去的鹽分。另外,夏季人體容易缺鉀,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鉀茶水是極好的消暑飲品。
3、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長夜短,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勞。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tǒng)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學習,也是預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寢時間是22時至23時,最佳起床時間是5時30分至6時30分。睡眠時注意不要躺在空調(diào)的出風口和電風扇下,以免患上空調(diào)病和熱傷風。
4、謹防情緒中暑
相關數(shù)據(jù)表明,在正常人群中,約有16%的人在夏天會發(fā)生“情緒中暑”。
夏天持續(xù)的高溫天氣,使人變得心煩氣躁、情緒低落、食欲不振、思維紊亂、行為異常等。“情緒中暑”的表現(xiàn)有:特別粗心,如打翻熱水瓶等引起燙傷意外;上班提不起精神,容易激動或情緒低落,不能靜心思考;肝火也隨著氣溫往上躥,常因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釀成禍端……
醫(yī)師提醒,“情緒中暑”可能衍生灼傷、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等意外。因此,在炎炎夏天,市民除了要做好防高溫中暑的準備,還要注意調(diào)節(jié)心理和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日常生活應勞逸結(jié)合,清淡飲食,多飲水以調(diào)節(jié)體溫,多吃清火的瓜果蔬菜等,給心情也降降溫。
二、急救措施:
(一)一般急救
1、搬移:
迅速將患者抬到通風陰涼的地方,使其平臥并解開衣扣,松開或脫去衣服 如衣服被汗水濕透應更換降溫,患者頭部可捂上冷毛巾,可用,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進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電扇吹風,加速散熱,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體溫,當體溫降至,以下時 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強降溫措施補水,患者仍有意識時,可給一些清涼飲料,在補充水分時可加入少量鹽或小蘇打水但千萬不可急于補充大量水分。
2、促醒:
病人若已失去知覺,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位,使其蘇醒中暑急救措施轉(zhuǎn)送,對于重癥中暑病人,必須立即送醫(yī)院診治,搬運病人時應用擔架運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時運送途中盡可能用冰袋敷于病人額頭、枕后、胸口,肘窩及大腿根部,積極進行物理降溫。
3、轉(zhuǎn)送:
對于重癥中暑病人,必須立即送醫(yī)院診治。搬運病人時應用,擔架運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時運送途中盡可能用冰袋敷于病人額頭、枕后、胸口、肘窩及大腿根部,積極進行物理降溫轉(zhuǎn)送。對于重癥中暑病人,必須立即送醫(yī)院診治。搬運病人時應用擔架運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時運送途中盡可能用冰袋敷于病人額頭、枕后、胸口、肘窩及大腿根部積極進行物理降溫。
(二)兒童中暑急救方法(優(yōu)因培注)
暑熱傷害的癥狀包括:寶寶起先是膚色看似紅潤,但觸摸感覺干燥溫熱,煩躁不安及哭鬧,呼吸及脈搏加速,接著會顯得倦怠、昏眩、抽搐、或進入昏迷狀態(tài),測量體溫時可高達攝氏39度以上。緊急處理方法如下:
1、維持呼吸道的通暢。
2、每隔十到十五分鐘給予一些不含咖啡因清涼飲料,但有嘔吐者勿給。
3、將寶寶移到陰涼處,除去衣物,以電扇及冷氣降低環(huán)境溫度。全身可以溫涼的濕毛巾擦拭(以自來水潤濕即可,切勿以酒精或冰水取代),或放進涼水(非冷水)浴盆里,使其體溫(肛溫)能降到攝氏39度即可,勿使體溫劇降成過低。切勿使用冰水或冰塊,因為過冷的冰水會使皮膚血管極度收縮,皮膚血流阻斷使無法繼續(xù)排熱。暑熱害者勿給予一般之退燒藥劑,因其退燒作用的機轉(zhuǎn)(降低溫度中樞的設定)反而對身體不利。
4、立即送醫(yī)治療。
中暑檢查
1、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糞常規(guī)。
2、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zhì)及無機元素檢測。
3、心血管檢查。
4、CT檢查。
5、血液氣體及酸堿平衡指標的檢測。
中暑鑒別
1、老年性肺炎常與中暑并存:
其臨床表現(xiàn)是多種多樣的,甚至缺乏呼吸遭癥狀,如咳嗽、咯痰等,更缺乏典型的肺炎體征。發(fā)熱,體溫多在39℃以下,個別可無發(fā)熱面僅表現(xiàn)為多汗。周圍血象,白細胞正常或升高,分類以中性增多為明顯。易合并水、電解質(zhì)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diào), 休克,心律失常及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2、腦出血常與中暑并存:
本病起病急驟,表現(xiàn)有頭痛、嘔吐、進行性言語不清和昏迷,鼾聲大作,小便失禁,可有抽搐。丘腦出血累及丘腦下部、橋腦出血者表現(xiàn)為高熱、昏迷,頭顱CT可明確診斷。
3、血糖升高:
老年人糖耐量減低,50歲以上糖尿病發(fā)病率明顯升高,50歲以上發(fā)病率高達40%左右,且患者缺乏自覺癥狀,尿糖常為陰性。中暑會使病情加重,使隱性糖尿病者發(fā)病,重癥中暑的應激狀態(tài)亦可使血糖升高,但一般不超過15~20mmol/L。
4、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及非酮癥高滲性昏迷
本病的誘發(fā)因素中以感染占首位,發(fā)熱即成為主要癥狀之一,感染以肺部感染為多見。中暑亦是誘發(fā)因素之一。常以昏迷、失水、休克而就診。非酮癥高滲性昏迷多數(shù)見于老年人,半數(shù)無糖尿病史。實驗室檢查能明確診斷。
5、遲發(fā)性脾破裂:
周國臉色蒼白,面容痛苦,并非一般中暑、低血糖癥狀,臟內(nèi)有混合性團塊、血腫,腹腔內(nèi)大量積血。
6、與熱射病特別需要鑒別的疾病
有腦炎、有機磷農(nóng)藥中毒、中毒性肺炎、菌痢、瘧疾。
7、熱衰竭應與消化道出血或?qū)m外孕、低血糖等鑒別。
8、熱痙攣伴腹痛應與各種急腹癥鑒別。
一、中暑后應該吃什么,怎么吃
盛夏時節(jié),環(huán)境溫度過高,空氣濕度大,人體內(nèi)熱量不易散發(fā),熱量積存過多,這樣會導致體溫調(diào)節(jié)中樞失控而發(fā)生中暑,因此,防暑除了注意物理降溫之外,還要注意在飲食方面的調(diào)理。在調(diào)味方面可用醋、大蒜、生姜、芥末等酸、辛、香等作料,起到清瘟殺菌、解毒和增強食欲的作用。夏天做菜可適當咸一些,因為出汗比較多,帶走的鹽分也多;另外,大量喝水也會沖淡胃液,所以,菜中適當多放些鹽來補充鹽分是必要的。夏季還可吃點生姜,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對心臟、血管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使心跳加速,血流循環(huán)加快,汗毛孔張開,汗液排泄通暢,對防暑有一定的好處。
1、補充維生素
在夏天人體維生素需要量比普通標準要高一倍或一倍以上,因此,可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
2..補充蛋白質(zhì)
夏季人體營養(yǎng)消耗大,代謝機能旺盛,所以,要常吃些富含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又易于消化的食品;
3.多喝湯。
當人出汗比較多,體液損耗比較大的時候,多喝湯既能及時補充水分,又有利于消化吸收。簡單易學的“防暑湯”如山楂湯、綠豆酸梅湯、金銀花湯、西瓜翠衣湯等。
4.多飲茶。
研究人員對炎熱天喝溫茶水和喝飲料的兩組人員的測定表明,溫茶能降低皮膚溫度1-2度,而冷飲只能使口腔周圍變冷;喝茶者感覺清涼舒適,渴感全消,而喝冷飲者,周身不暢,渴感未消。高溫作業(yè)者,如能在溫茶中適當加點鹽,以彌補出汗過多而丟失的鹽分,對預防中暑更有裨益。
5.多吃粥。
在炎熱的夏季,人的腸胃因受暑熱刺激,功能會相對減弱,容易發(fā)生頭重倦怠、食欲不振等不適,重者還會中暑。因此,夏季喝消暑保健粥則是飲食調(diào)理措施之一,如綠豆粥、金銀花粥、薄荷粥、蓮子粥、荷葉粥、蓮藕粥等。
6.多吃青菜。
天熱濕氣重,人們一般都喜歡吃清淡味鮮而不油膩的食物,而青菜既有這種特點,又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元素。所以,應盡量多吃青菜,如各種豆類、瓜類、小白菜、香菜等。既可以涼拌生吃,也可放少許瘦肉絲炒熟吃。
7.多吃瓜果。
瓜果汁多味甜,不僅生津止渴,也能清熱解暑。西瓜味甜多汁性涼,是清暑解渴的瓜類之首。另外,香瓜、黃瓜洗凈之后生食,或榨汁之后飲用,都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獼猴桃含有大量維生素C,有非常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是高溫和野外作業(yè)人員經(jīng)常選用的果品和飲料。
二、中暑后不該吃什么
中暑后的飲食四大忌,夏季,天氣炎熱,特別是進入盛夏后,空氣濕度明顯增大,空氣流通性差,天氣更加顯得悶熱異常。常在室外勞作的人們,很容易中暑。中暑后除及時采取治療外,在飲食上也有四忌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
第一,忌大量飲水。
中暑的人應該采取少量、多次飲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切忌狂飲不止。因為,大量飲水不但會沖淡胃液,進而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排汗亢進。結(jié)果會造成體內(nèi)的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嚴重者可以促使熱痙攣的發(fā)生。
第二,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
中暑的人大多屬于脾胃虛弱,如果大量吃進生冷瓜果、寒性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濕內(nèi)滯,嚴重者則會出現(xiàn)腹瀉、腹痛等癥狀。
第三,忌吃大量油膩食物。
中暑后應該少吃油膩食物,以適應夏季胃腸的消化功能。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于胃腸道,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人體就會感到疲憊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第四,忌單純進補。人們中暑后,暑氣未消,雖有虛癥,卻不能單純進補。如果認為身體虛弱急需進補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進補過早的話,則會使暑熱不易消退,或者是本來已經(jīng)逐漸消退的暑熱會再卷土重來,那時就更得不償失了。
三、飲食避暑良方:
方1
【方 劑】楊梅、酒。
【制作法】浸泡3 天,每次食楊梅5 枚,每日2~3 次。
【功 效】預防中暑。
方2
【方 劑】紅葡萄酒,大麥茶。
【制作法】紅葡萄酒摻入水,制成冰塊,放人大麥茶食用。
【功 效】本方可解暑降溫。
方3
【方 劑】綠茶1 克、蜂蜜25 克。
【制作法】開水300~500 毫升,浸泡5 分鐘后溫飲,或煎服,日服1 劑。
方4
【方 劑】茶葉適量。
【制作法】沸水沖泡,趁熱飲服。
方5
【方 劑】綠余2 克、柿葉10 克。
【制作法】9~10 月份采柿葉4000 克,切碎,蒸30 分鐘,烘干后備用,每次按上述劑量,加開水400~500 毫升,浸泡5 分鐘,分3 次飯后溫服,日服1 劑。
方6
【方 劑】金銀花15~30 克,蜂蜜30 克。
【制作法】金銀花煎取汁液,晾涼后,分次與蜂蜜沖調(diào),代茶飲用。
【功 效】身熱面赤耳聾,胸悶脘痞,下利稀水,小便短赤,不甚渴飲。
方7
【方 劑】銀花15 克、菊花15 克、山植15 克、蜂蜜150 克。
【制作法】上3 味煎汁,過濾去渣,調(diào)入蜂蜜攪勻,燒至微沸,代茶徐徐飲之。
【功 效】傷暑、身熱、煩渴、眩暈。
〖說明〗可作為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癥、化膿性疾病患者的保健飲料,或暑熱季節(jié)的清涼飲料。
方8
【方 劑】茶葉9 克、甘菊花15 克、霍香、生甘草各10 克。
【制作法】開水沖泡,代茶飲。
【功 效】預防中暑及暑毒。
方9
【方 劑】鮮荷葉100 克、蜂蜜100 克。
【制作法】水煎服,每天1 劑,連服數(shù)天。
方10
【方 劑】黃瓜1500 克、蜂蜜100 克。
【制作法】黃瓜洗凈去瓤切條,放砂鍋內(nèi)加水少許,煮沸后去掉多余的水,趁熱加蜜調(diào)勻,煮沸,隨意食用。
方11
【方 劑】干百合100 克、蜂蜜150 克。
【制作法】同入大碗內(nèi)蒸1 小時,趁熱調(diào)勻,待冷裝瓶備用,可適量常服。
方12
【方 劑】鮮苦瓜1 條、綠茶3 克。
【制作法】苦瓜去瓤切碎,與綠茶加水煎服。
方13
【方 劑】 綠豆60克,鮮絲瓜花8朵。
【制作法】 用清水一大碗,先煮綠豆至熟,然后撈出豆,再加入絲瓜花煮沸。溫服湯汁。
【功 效】 清熱,解暑。治夏季氣溫酷熱引起的中暑
方14
【方 劑】 綠豆100克,紅糖25克。
【制作法】 將綠豆煮爛,用勺在鍋中搗碎如泥,再以文火煮至無湯,加紅糖調(diào)味即成。食之。
【功 效】 清熱解毒。治小兒暑熱生瘡疔。夏季炎熱時小兒常食用解暑清熱,除煩解渴之功用。
方15
【方 劑】 浸發(fā)海帶100克,冬瓜500克,去皮蠶豆瓣100克,香油及鹽適量。
【制作法】 將海帶和蠶豆瓣一起下鍋,用香油煸炒一下,然后添加500克清水,加蓋燒煮,待蠶豆煮熟時,在把冬瓜和鹽一并放入,繼續(xù)燒至冬瓜九成熟,即可?;鸪鲥仭?/p>
【功 效】 消暑利尿。治中暑頭昏、頭痛、煩渴。
方16
【方 劑】 鮮冬瓜一個。
【制作法】 將冬瓜洗凈,切成碎塊,打成汁。盡量飲服。
【功 效】 消暑,清熱,除煩。制中暑后煩躁不安、口渴、尿黃,有清熱利尿之作用。
方17
【方 劑】 白扁豆50克,冰糖30克,鮮荷葉1小張,大米50克。
【制作法】 先用清水把白米洗凈,浸泡。鍋內(nèi)加水三碗煮白扁豆,水費后下白米小火煎煮,待扁豆已黏軟,放入冰糖及洗凈的鮮荷葉,再煮20分鐘即成。食之。
【功 效】 消暑解熱,和胃厚腸,止泄瀉。
方18
【方 劑】 鮮楊梅500克,白糖80克。
【制作法】 將楊梅洗凈,加白糖共裝入瓷罐中搗爛,加蓋(不密封,稍留空氣),7~10天自然發(fā)酵成酒。再用紗布絞汁,即成約12度的楊梅露酒,然后倒入鍋內(nèi)煮沸,待冷裝瓶,密封保存,時間越久越佳。夏季飲用最宜。
【功 效】 預防中暑。
方19
【方 劑】 鮮姜、大蒜、韭菜各適量。
【制作法】 洗凈,姜蒜去皮,共搗爛取汁,灌服。
三、治療中暑偏方
(只供參考,詳情應該咨詢醫(yī)生)
方1
〖組成〗生姜。
〖用法〗搗爛取汁,滴入鼻內(nèi),每側(cè)鼻孔滴入約5~7 滴,15~17 分鐘1次,至患者蘇醒為止。
〖主治〗暑犯心包之中暑。
方2
〖組成〗茶葉6 克,蕾香、佩蘭各9 克。
〖用法〗沸水沖泡,代茶飲。
〖主治〗暑熱吐瀉。
〖組成〗茶葉10 克、食鹽5 克。
〖用法〗放入1000 毫升開水浸泡,代茶飲。
〖主治〗夏季頭暈。
方3
〖組成〗?jīng)Q明子30 克(炒熟研碎)、山植40 克、茶葉10 克。
〖用法〗加水1000 毫升煎煮20 分鐘后加自糖15 克,冷后飲用。
〖主治〗中暑,頭痛眩暈、高血壓頭痛。
方4
〖組成〗鮮苦瓜、茶葉適量。
〖用法〗苦瓜截斷去瓤,納入茶葉,再結(jié)合,懸通風處陰干,水煎或開水沖泡,代茶飲,每次6~10 克。
〖主治〗中暑發(fā)熱。
方5
〖組成〗大蒜適量。
〖用法〗將大蒜去皮搗爛,和熱水灌之。
方6
〖組成〗食鹽15 克、生姜18 克。
〖用法〗同炒,以水一碗煎服。
方7
〖組成〗生姜1 塊。
〖用法〗急嚼生姜,冷水送下。
〖主治〗中暑輕癥。
方8
〖組成〗生姜汁適量。
〖用法〗灌服。
〖主治〗中暑昏倒,不省人事。
方9
〖組成〗大蒜適量。
〖用法〗搗爛取汁,急灌鼻孔,喉響,即蘇醒,再以涼蒜汁服。
〖主治〗中暑昏倒。
方10
〖組成〗大蒜、鮮鵝不食草各適量。
〖用法〗共搗爛取汁,滴鼻取嚏。
〖主治〗中暑昏倒。
方11
〖組成〗生姜汁、韭菜汁各20 毫升,大蒜汁少許。
〖用法〗灌服。
〖主治〗中暑昏厥。
方12
〖組成〗大蒜、生姜各等量。
〖用法〗共搗爛取汁,滴鼻取嚏。
〖主治〗中暑昏倒。
方13
〖組成〗干姜15 克、陳皮10 克,甘草6 克。
〖用法〗水煎去渣,徐徐灌服。
〖主治〗中暑昏倒。
方14
〖組成〗大蒜100 克、路邊熱土。
〖用法〗共研爛,加入涼水拌勻,過濾去渣灌于患者。
〖主治〗中暑昏倒。
方15
〖組成〗蔥1 根。
〖用法〗生蔥嚼爛,和津咽下。
〖主治〗中暑熱渴欲死,道中倉粹無水可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