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腫瘤
- 掛號科室:
- 發(fā)病部位:膀胱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多發(fā)人群:無特殊發(fā)病群體
- 典型癥狀:尿潴留 尿頻 水腫 消耗性體重下降 尿血
膀胱腫瘤的早期和最常見的癥狀是間歇性、無痛性、全程肉眼血尿。血尿常間歇出現(xiàn)并可自行停止或減輕,容易造成“治愈”或“好轉”的錯覺。一般為全程血尿,終末加重,也有個別患者為鏡下血尿或僅有少量終末血尿。血尿程度和腫瘤大小、數目、惡性程度不一致。非上皮性腫瘤血尿較輕。膀胱腫瘤如有壞死、潰瘍、合并感染或瘤體較大尤其是位于三角區(qū)者,可有膀胱刺激癥狀,以尿頻、尿急、尿疼等。腫瘤位于膀胱頸附近或瘤體大時可發(fā)生排尿困難、尿潴留。盆腔廣泛浸潤時有腰骶部疼痛、下肢水腫。鱗癌和腺癌高度惡性,病程短。小兒橫紋肌肉瘤常以排尿困難為主要癥狀。因下腹腫塊就醫(yī)者多數已屬病程晚期。
腫瘤好發(fā)于兩側壁及后壁,其次為三角區(qū)和頂部。腫瘤常為單發(fā),多發(fā)性占16%~25%。膀胱腫瘤可先后或同時伴有腎盂、輸尿管、尿道腫瘤。
無痛性血尿是泌尿系腫瘤的主要癥狀,一旦出現(xiàn)都應想到泌尿系腫瘤的可能,尤其40歲以上,或有終末加重現(xiàn)象,膀胱腫瘤最為多見。若血尿伴有膀胱刺激癥狀,易誤診為膀胱炎,后者是膀胱刺激癥狀與血尿同時出現(xiàn)。有“腐肉”樣物自尿排出時,則較易診斷。下腹部腫塊或膀胱雙合診查及盆腔腫塊者為晚期表現(xiàn)。以上主要癥狀結合實驗室檢查和輔助檢查即可作出診斷。
(一)發(fā)病原因
膀胱腫瘤的病因復雜,雖經很多研究,仍不完全清楚。
1.化學致癌物質 現(xiàn)已肯定β萘胺、聯(lián)苯胺、4-氨基雙聯(lián)苯等是膀胱癌質。這些物質廣泛應用于染料、紡織、印刷、橡膠及塑料工業(yè),長期接觸這類致癌質容易生發(fā)膀胱癌,但個體差異很大,潛伏期很長。吸煙比不吸煙者危險度高1.5~4倍,煙中的苯并芘是致癌物質。
2.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分子生物學研究認為,某種因素致使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的失活,均可導致癌腫發(fā)生。
3.其他 色氨酸和煙酸代謝異常可為膀胱癌病因。寄生在膀胱的埃及血吸蟲病、膀胱黏膜白斑、腺性膀胱炎、尿石、尿潴留等也可能是膀胱癌的誘因。
(二)發(fā)病機制
1.腫瘤的生長方式 分為原位癌、乳頭狀癌和浸潤性癌。原位癌局限在黏膜內,移行細胞癌多為乳頭狀,鱗癌和腺癌常有浸潤。腫瘤浸潤深度是臨床(T)和病理(P)分期的依據,臨床可分為:原位癌(Tis);乳頭狀無浸潤(Ta);限于固有層以內(T1);浸潤淺肌層(T2);浸潤深肌層或穿透膀胱壁(T3);浸潤前列腺或膀胱鄰近組織(T4)。病理分期(P)同臨床分期。
2.病理 膀胱腫瘤大多來源于上皮細胞,占95%以上,而其中90%以上為移行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和腺癌較少見,但惡性程度遠較移行細胞癌為高。非上皮來源的腫瘤如橫紋肌肉瘤等則罕見。膀胱腫瘤在病理改變上根據細胞大小、形態(tài)、染色深淺、核改變、分裂相等分為四級。一、二級分化較好,屬低度惡性;三、四級分化不良,屬高度惡性。乳頭狀瘤細胞形態(tài)與正常移行細胞無明顯差異,但有復發(fā)和惡變傾向,因此在治療上仍視為癌腫對待。膀胱腫瘤在生長方式上,有原位癌、乳頭狀癌和浸潤性癌三種,在臨床上三者混合性存在不很少見。在膀胱鏡下或活體標本大體觀察可以看出腫瘤有蒂者常為低度惡性,廣基無蒂者為高度惡性,潰瘍浸潤型的腫瘤總是高度惡性的。臨床上對膀胱腫瘤生長浸潤深度按Jewett-Marshall分期方法分為四期。
O期:腫瘤限于黏膜。
A期:腫瘤累及黏膜下層,但未侵及肌層。
B1期:腫瘤累及淺肌層。
B2期:腫瘤累及深肌層,但尚來侵及肌層外組織。
C期:腫瘤侵及全肌層及膀胱周圍脂肪組織。
D1期:腫瘤侵及膀胱周圍組織及盆腔內器官,局部有淋巴結轉移。
D2期:腫瘤發(fā)生遠處轉移。
膀胱腫瘤最多分布在膀胱側壁及后壁,其次為三角區(qū)和頂部,其發(fā)生可為多灶性,亦可同時或先后伴有腎盂、輸尿管及尿道的腫瘤。膀胱腫瘤的擴散主要是向深部浸潤,繼則發(fā)生遠處轉移。轉移途徑以髂淋巴結、腹主動脈淋巴結為主,晚期少數病人可經血流轉移至肺、骨、肝等器官。膀胱癌的轉移發(fā)生較晚、擴散較慢。
加強勞動保護,減少外源性致癌物質的接觸,平時多飲水,及時排尿,可能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對已行手術治療的病人,膀胱內藥物灌注、定期隨訪膀胱鏡檢查對預防復發(fā)十分重要。
1.尿液檢查 血尿或終末血尿。尿P53測定陽性。
2.尿脫落細胞學檢查 簡便易行,為重要的篩選性診斷方法,腫瘤惡性程度高,細胞分化差者陽性率高,亦為監(jiān)測腫瘤復發(fā)、高危人群普查的有效方法。定量熒光圖像分析法靈敏度更高。
3.核基質蛋白22(NMP22)是近年來出現(xiàn)的檢查,主要是檢查尿液中腫瘤脫落細胞的核基質蛋白的含量。
4.玻璃酸酶(HA)及玻璃酸酶測定(HAase) 尿中可發(fā)現(xiàn)HA和HAase增高。
5.膀胱腫瘤及ABO抗原、流式細胞計、腫瘤染色體、唾液酶以及癌基因、抑癌基因的測定對腫瘤惡性程度、浸潤趨勢及預后等生物學特性可有較深的了解。
1.膀胱鏡檢查 是診斷膀胱腫瘤最主要的方法,能直接窺視腫瘤生長部位、大小、數目、形態(tài)、基底情況、與輸尿管口及膀胱頸關系,并可同時行腫瘤活檢及膀胱黏膜隨機活檢,確定腫瘤分化情況及有無原位癌。
2.X線檢查 排泄性尿路造影能了解腎盂、輸尿管有無腫瘤及腎功能情況,如上尿路有腫瘤在則膀胱腫瘤可為種植性。腎、輸尿管積水或顯影不清,表明腫瘤已浸潤輸尿管口引起梗阻。膀胱造影可見充盈缺損,膀胱壁僵硬不規(guī)則示腫瘤浸潤較深。CT、MRI檢查可顯示腫瘤浸潤深度及盆腔轉移情況。
3.B型超聲 日益受到重視,能顯示0.5cm以上的膀胱腫瘤,可動態(tài)觀察。經尿道超聲掃描可準確顯示腫瘤浸潤膀胱壁的深度及范圍。膀胱腫瘤的直接聲像可表現(xiàn)為向膀胱腔凸起或向膀胱壁浸潤。
(1)乳頭狀瘤、分化良好的移行上皮乳頭狀癌,瘤體向膀胱腔凸起。表現(xiàn)為膀胱無回聲區(qū)內見菜花樣或乳頭狀強回聲,后無聲影。膀胱壁連續(xù)性好,肌層回聲未受破壞。有蒂者在改變體位或拍擊膀胱時,可見該強回聲團在尿液中晃動。
(2)分化不良的乳頭狀癌,基底寬,瘤體的一部分凸向膀胱腔,另一部分浸潤肌層或向外凸起,腫瘤生長部位膀胱壁回聲零亂不清。
應與其他原因的血尿和下腹部腫塊相鑒別。
【 忌 】